在中华民族博物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老民族之一的拉祜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是虎,“祜”是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他们崇尚黑色,以黑色为美。所以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族人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拉祜族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可敬可畏的神秘力量——精灵主宰者,他们把这种精灵称为“内”,存在于天地、日月、星辰、山水和人体之内,天气好坏、谷物收成高低、人畜康宁与否都与“内”有关。随着“内”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种所谓懂得“内”、能与“内”往来的“毕莫”,为人占卜和举行祭祀仪式。
拉祜族的男女过去都喜欢剃光头,但未婚女子不剃,婚后妇女要在头顶留一绺头发,以示男女之别。多数青年女子已蓄发梳辫,偏远山区的拉祜族妇女仍保留剃发的习俗。他们认为剃光头卫生、舒适,又是妇女美的标志。这个民族至今没有专业匠人,竹、木用具每个成年人都能制作,尤其擅长藤、竹编织。每件编织品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深受其他民族欢迎,除自用外还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或投放市场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