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和堂的前院,贵和堂是常万达的次子常秉郡居住的宅院。常秉郡,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8),出生时正是其祖父年至花甲,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际。按照常万达为他孙子各建一堂并亲自起堂名的家族传闻,贵和堂老宅应建于乾隆末期,所以贵和堂属于北常的十大老宅之一。大概是由于秉郡出生时,正逢祖父六十花甲,因此赐其以个贵字,得名为贵和堂。
在庄园已经修复的堂院中,贵和堂有五个第一,首先就是规模最大、最完整,贵和堂原有的八个院落,北边六个依次排列的院子都得到了修复,其次就是砖雕,木雕、彩绘保存完整,艺术品位也最高,三就是这里有庄园乃至全省民居中最大的影壁,四就是七开间的后楼是现存中国民居中档次最高的建筑,五就是陈设的晋式明清家具种类最齐全,品位也非常高,仅各种日用摆设,装饰,器皿,家具就多达一千余件,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常氏起居文化。
这座坐南朝北的二层小楼,又叫做“绣楼”。楼上是给未出阁的小姐居住,一层是丫环婢女休息和居住的房间;东暖阁是小姐的卧室,雕花卧榻、精工细做的香罗帐、衣橱内所存绫罗绸缎的衣着和被褥,无不显示出家族当年的富有和豪华。
由于小姐也时常会下楼来会见亲戚中的姐妹等人,和她们一起消闲,所以楼下的陈设同样显得文静、优雅、舒适,而且宽敞明亮、采光充足,看不出是下人居住的地方。提到绣楼,很多人会联想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独坐高楼、对月伤怀”等词句;其实常家长年从事外贸,家风民主开放,据记载,贵和堂早年的媳妇范太安人,温大夫人等都是才女,他们的女儿当然都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加上常家早在清末就率先兴办了山西省第一座女校——常氏女子知耻学堂,仅贵和堂一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女子就有20多人,这样的小姐想必是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