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祠堂二进院

2022年03月30日11:51

常家庄园祠堂二进院

常氏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高大宽阔、气宇轩昂的门第。 常家宗祠修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常家九世常万玘和常万达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期望家业兴旺香火永续,分别建造了自己这一支系的祠堂,当地人称之为“南祠堂”和“北祠堂”。由于历史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内的南常宅院损毁严重无法修复,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常家的北祠堂。北祠堂位于北常后街东北侧,是清光绪年间由十二世常炳倡议,十三世常立仁、常立道督工,于光绪三年(1877年)动工,耗时三年,光绪五年(1879年)竣工,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间家族祠堂,这祠堂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气势大。整体布局分为阶梯式三门四进,呈步步登高。正厅有七开间大,顶部装饰有五脊六兽,由外到里修建有石围栏、旗杆、石础、戏楼、正厅、偏厢、献厅、回廊并配有匾额楹联、挂落彩绘等,建筑布局严谨有序、结构完整、功能齐备,建筑规模和文化内涵绝非一般祠堂所能企及。
二是占地大。院落总体呈长方形,东西宽30多米,南北长70多米,加上东偏院也就是笃初小学,占地近八亩,房屋八十二间。院落通透宽敞、错落有序。二院戏楼前空地近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近千人看戏赏乐。
三是耗资大。祠堂修建历时三年,耗银二万多两,不包括用地和装饰,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宝贝,有个数据比较,光绪年间三两银子是一家普通农户的全年开支,而常家修建北祠堂的花费相当于六、七千农户全年的生活费用。

相关推荐
同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