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金窟,前面有扇厚重的大门。这个门洞就是前几年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中对探矿巷道进行大爆破时,无意中炸开的。那天随着惊天一爆,顿时水流成注、汹涌而出,把巷道内生产用的矿车工具一冲而散,把在场的工人师傅吓坏了,好在师傅有经验、迅速逃至硐内高处的通风硐,水流整整流了三天三夜,外面的不知道里面的情况,可把矿领导,工人家属吓坏了,三天后全体工人完好的出硐。
水停后,巷道内地上发现很多古瓷碗、木头、工具,还有两具尸骨随一架水车冲出硐外。工人师傅绑上吊绳、头顶矿顶,进入硐窟,才发现这是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这个硐窟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是什么年代?有什么用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工具、生活用品?尸骨是谁?根据对尸骨的鉴定、瓷碗、工具等遗留物品的分析鉴定,确定是明代时期。结合遂昌地方县志及其它典籍的记载分析,专家论定,此处就是传说中的明代金窟遗址。专家对矿硐遗留的石碴取样、化验,其中含金银量符合开采条件,也证明了这一点。
明代金窟体积庞大,有近10万m3的空间,上下高度达150多米。现在可以看到的顶篷其实就是混泥土浇铸的硐窟支护结构。为防止上面因风化或动物、鸟类的活动引起的随时滑落,影响旅游安全,同时把地下渗水、地表雨水引流出去,上面的高度还有200多米,十分壮观。在这些岩壁上可以见到一个又一个半圆形的凹坑。这些半圆形的凹坑是非常珍贵的古代开采岩石的实证,称之为烧爆坑。专家们分析,在古代劳动工具十分落后的年代,很难开凿这坚于花岗岩的金矿石,于是先人想出了用火烧水泼,热胀冷缩的办法使岩石开裂。据记载战国时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宝瓶口就是用的烧爆法,但一直没有实证,遂昌金矿明代金窟的烧爆坑,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实证。对面这里有两块突兀的石头,我们称之为金峰。这是古人在开采时有意保留的两块富金矿石,至于为什么未采,原因不知,所以叫他金峰,是因为一般的金矿石的含金量在3—5克,最多的也在10—20克,但这两座金矿石,据我们取样化验,含金量在267克/吨。也就是说,按现在黄金价格计算,每吨矿石的价值在5万多元,估计两座金峰重约20吨,共有黄金近6公斤,价值100百多万元。称为金峰,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左边深不见底的采空区,是现代采矿与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采矿而形成的。现在所处的位置海拔高度约500米,这个采空区向上直通海拔高度670米的唐代金窟,向下通过行人天井、管道井、各中段平巷与海拔140米正在开采的地下金矿采场相连。也就是说,现在的采空区上下通达深度在500多米。这个穹形的巷门,其实是块完整的矿脉。可以看到这么一层与周边色彩、岩质完全不同的岩层,有些硅质,闪闪发亮,这就是金矿矿脉。矿脉呈一定的斜角向下倾斜,生于石英岩中工,呈黑色的细微粉末状、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有经验的专家一眼就能判定,叫“黑路寻金”,即金矿在这些白色岩石中间黑色部分,就是黄金层。为什么没有把这层金矿脉采走?现代采矿考虑的是采掘的经济性,如果矿脉过小,成本太高。一般来说矿脉厚度要在2米以上,采掘成本较低,低于2米了,废矿、贫矿太多。前方就是明代的矿难现场,古人刚采到这里,就发生了一场大矿难,从此停采。前面讲到被大水冲出来的两具尸骨,就是从这里冲出去的。据考证,此处就是当年的矿难现场,限于当时的技术救援条件,充满及水的矿硐,根本无法对现场进行处理,也就是前面讲到的随大水冲出的两具尸骨的由来。从此古人开采1000多年的黄岩坑金矿的历史画上了句号。遂昌金矿无意中从450多年前矿难底下的巷道打通,展现给世人这矿难现场,也警示世人,要爱惜生命,爱惜每一个生命意义上的“平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