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八卦村:诸葛亮生平史迹及后裔事迹陈列馆

2022年03月25日10:14

诸葛八卦村诸葛亮生平史迹及后裔事迹陈列馆

三荣堂”是诸葛八卦村的十八厅堂之一,三荣堂建于明代,1954年倒毁,现将这个厅堂辟为“诸葛亮生平史迹及后裔事迹陈列馆”,是浙江范围内第一个廉政教育基地。2006年已被浙江省纪委公布为浙江省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现在让我们进去参观。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扶持蜀汉,安邦治国,为中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他忠贞不二的情操,鞠躬尽瘁的精神,治军治国的雄才,献身事业的激情,深受后世景仰。他忠于国家,公于用人,勤政职守,廉于律己,留下了许多的动人故事,成为炎黄子孙,特别是军政公务人员的楷模。明清以后,诸葛村九品以上的官员不下百人,他们继承先祖风烈,遵从遗训,公正清廉,不受不污,鞠躬尽瘁,甘守清贫,留下了官声政绩,赢得了后人的钦慕赞颂。

史绩陈列一共分七个部分。让我们一起看看。
(少遭丧乱)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遭殃,诸葛亮家乡琅琊阳都,即山东沂南县,就是军阀厮杀的战场。幼年的诸葛亮,父母相继去世。他14岁随叔父诸葛玄背井离乡,迁居江西南昌。就因为少年时代的种种遭遇,震撼了他的心灵,磨砺了他的意志,催生了他拯世济民的抱负。
(耕读隆中)
叔父诸葛玄在江西丢官后带着诸葛亮姐弟辗转来到荆州襄阳。不久叔父病逝,17岁的诸葛亮来到隆中,躬耕苦读。那时的荆州尚无战乱,相对安定,因而大批名士云集。诸葛亮博览群书,访师交友,纵论天下大事,静观天下之变。十年的磨练,诸葛亮脱颖而出,被师友们誉为“卧龙。
诸葛亮躬耕隆中时,爱诵《梁父呤》,亲可能以前没有看到过。这首诗关键的两句是“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意思是说,武夫的勇力可以推倒高山,文人的智慧能够驰骋于大地,诗中赞赏宰相晏子设计“二桃杀三士”,以智取胜的谋略思想。高吟明志,回味无穷。

(三顾出山)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教天下大计。诸葛亮作著名的《隆中对》,分析当时形势,深刻阐明西取益州,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然后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战略方针。刘备欣喜若狂,说:“我有孔明,如鱼得水!”
诸葛亮出山后,进尽忠言,屡献良策。他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击败曹军八十万众,为形成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础。
(治国安民)
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刘备急于复仇,结果兵败陵夷,以致“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权力和威望逐步走向顶峰。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更加忠勤慎事,开诚布公:厉行法治,赏罚分明;兴利除弊,发展生产;使蜀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实力强盛的太平景象。
刘备死后,蜀国上上下下的事情都要诸葛亮亲力亲为,他制定了法律法规。他不仅是执法带头人,也是法律的维护者。他无私无畏,执法如山,在官吏中不容奸臣,为恢复当时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刘备死前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肩负蜀汉丞相的大任,尽心尽职地辅助幼主,但是诸葛亮夙夜忧叹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未能实现,他上“出师表”的动机也是为了“兴复汉室,统一中原”。
(公于用人)
“兴复汉室,统一中原”是诸葛亮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思威并举,攻心为上,和抚教化,平定南中,使蜀国的后方得以巩固。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他严以律己,公于用人。尽管蜀国连年征战,但是始终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这里有泥塑和图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这种局面。
蜀国建国初期,南方动乱不已,危及国政,诸葛亮为了平定南中,就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方针,“七擒七纵”使他心悦诚服,并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方针,使南中各族人民自己人管理自己人,从而与蜀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治国的榜样。
接着看励兵汉中的故事,汉中是蜀汉的北大门,也是诸葛亮选择一个合适机会攻打魏国的地方,在此扎营屯田,整理军政,选择练兵,使强大的魏国穷于应付。
马谡是蜀汉的一名将士,但在北伐时马谡违亮节度,疏忽职守,痛失街亭。然而街亭是蜀国咽喉之地,街亭失守,使全军首战失利。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而马良是诸葛亮在隆中就结识的好友,诸葛亮也经常和马谡一起熟读兵书,视马谡为亲弟弟,诸葛亮面对情与法的尖锐矛盾,最终还是挥泪斩马谡。
再看如何智收姜维,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勇士,真乃是当今英雄也,诸葛亮主张只要忠效国家,就应该不分地域,不论出身,唯才是举,诸葛亮很欣赏他。亮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说服了他母亲。而他是个孝子,姜维听母亲劝说,投奔蜀国,成为诸葛亮的兵法继承人。
(鞠躬尽瘁)
诸葛亮前半生修身成学,后半生鞠躬尽瘁,毕生不受不污,廉洁自律,以其操守坚贞,智略卓越的主观条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最后抱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北伐历时八年。五次进攻,一次防御,俗称“六出祁山”。他最终病故军中,真所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千古流芳)
诸葛亮宁静淡薄的气质,忠贞不二的情操,廉洁务实的作风,富于进取的精神和为事业献身的激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经常说“治国犹于治身”要先理身,后理人,理身则人,就是治国之道。所以他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葛亮一生就以修身齐国平天下为大事,从不计较家庭生活,在隆中娶黄月英为妻,家里大小事物都由妻子照顾,人人都称她为贤内助。诸葛亮临终遗命,死后葬于北伐的大本营定军山下,并嘱咐:“以山为坟,薄葬山中。”诸葛亮毕生廉洁自律,操守坚贞,功勋卓著,人格高尚,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他身后留下的一份无法以金钱衡量的无限丰厚的精神财富。直到1700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金光灿烂,使人受益无穷。
诸葛亮宁静淡泊的气质,忠贞不二的情操,勤政廉洁的作风,富于进取的精神和献身事业的激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历史记住他,人民怀念他,纪念他的专祠遍布全国。
有这么出色优秀的人,但是这里却没有一座进士牌坊或功德牌坊。因为立牌坊需要大量的钱,要花钱修桥补路行善布施,以获取乡里百姓的口碑;还要花钱为各任知县、知府搞好关系,甚至还要进京打通关节。诸葛村这么多官员,个个恪守祖训,勤政廉洁,辞官归里,囊橐空空,有的死了连丧葬费都要别人接济,哪有那么多钱呢?没有进士牌坊,恰好证明这些进士们为官清廉。
(诸葛伯衡)
诸葛伯衡是28世孙、明洪武年间,他是一个采购、监制、调度宫中定制衣、裤、鞋、帽、布匹绸缎物资的官职,这可以说是个“肥缺”,但是他赴任时不带家人、不骑马、不坐轿,遇到下雨天只穿草鞋在泥土中行走。后来做赵州吏目的时候,当地有座庙,据巫婆造谣寺庙里有条青蛇,一旦进入谁家必有大祸,弄的百姓人心惶惶,巫婆可以从中骗取钱财,当伯衡上任后,亲自带人击杀青蛇,并惩罚了当地造谣的巫婆,从此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当这一消息传开后,朱元璋皇帝亲自召见并重用他,还与他讨论“治国之道”后提拔他为“正四品”官员。
(诸葛岘)
这就是第35世孙诸葛岘,他27岁中举,31岁中进士,被封为“刑科给事中”,明代“给事中”分六房之制;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相当于刑部副职,相当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有关朝廷官员违法过失行为的官员。兵部尚书陈经与奸相严嵩勾结,暗中阻挠河套修堡,他上疏弹劾,并将陈经搬倒,体现了他的不畏权贵。
(诸葛桂)
41世孙诸葛桂,在康熙十三年,福建藩王耿精忠叛乱,诸葛桂奉命到福建作战,在平叛的几年间,屡建奇功,叛乱平息后,32岁的诸葛桂放弃军功回到老家,研读道家经书,教育子女。康熙42年皇帝南巡苏州,苏州织造李廉把诸葛桂才貌双全,如花似玉的女儿梦月献于康熙,康熙很开心就把她封为“贵人”,清代制度“贵人”是皇帝正式的妻妾,诸葛桂先后见驾5次,但他还是没有忘记祖宗淡泊遗风,过着清苦自律的耕读生活。
(诸葛諟)
诸葛諟是第43世孙,在乾隆53年中举,奉命到山西大同府任怀仁县知县,上任后就设立书院,奖励一些品学兼优的人,这里讲的是,他不放过一个坏人,不错判一件冤案,这是清政廉明的情景,由于他秉公断案,老百姓称他为“神明”,朝廷几次提升他,都因当地百姓的真心挽留没有离去,后来积劳成疾,在58岁时死在任上。当去世的消息一传开,怀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流着眼泪为他送丧。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和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就为他建祠立碑。
(诸葛槐)
诸葛槐是第45世孙,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贡生,留在京都已有20年了,从官以来每次上任都不带家人亲属,只随带一个侄儿帮助,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坦率地回答,只有这样才不会牵累我为官办事,才能够廉洁清明。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尽职尽责,后来任江西知县和饶州分防府等职,饶州府署设在景德镇,景德镇制瓷业天下第一,官府小官吏大多数都不廉洁,每天都要到制瓷业主拿吃要卡的,久而久之导致了制瓷业的无法正常运作,当他上任后,亲自革除当地腐败官员的职务,从此旧例就不存在了。
可惜在咸丰五年,太平军攻城,城市沦陷,诸葛槐就投井殉职。
(诸葛铿)
现在我们看第42代孙诸葛铿,在乾隆53年中举,奉命去江西任新建县知县,因当地条件非常落后,诸葛铿就想到要改变当地的落后条件,必须把水利修好,就亲自在这里督工帮助百姓兴修水利,可想而知不仅工程进展快还质量坚固。
四年后,赴广西任养利州知州,因当地社会秩序混乱,百姓四处奔走上告。诸葛铿详察实情,查明原因,向上报告,治理了当地一些胡作非为的土司,从此百姓得以安宁。后来退休后,在兰溪云山书院掌教,72岁死在掌教任内,为兰溪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么多后代,都共同拥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忠于国家,公于用人,勤于职守,廉于自律”。

相关推荐
同城推荐